从梵高到马蒂斯:胡萝卜的艺术史|“未来食物共学小组”之胡萝卜5⃣️
一边是渴求未来的工业食物(巫师派),一边是渴求过去的传统农法(先知派),是否有第三条路,既能继承先人的智慧又能善用科技,既能让更多人填饱肚子,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Amanda Little《明日吃什么》The fate of food
2022年4月,在经历疫情封控带来的食物危机期间,“明日之路”行动小组发起了“未来食物共学小组”。这是一个自发的学习小组,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我们第一个研究的食物议题是—— 胡萝卜,将发布一系列文章,从人的情感、历史、营养、经济和艺术等不同角度来剖析胡萝卜。
前四期,我们分享了人和胡萝卜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关系、胡萝卜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带给我们的启发、从历史的角度追溯胡萝卜的颜色之谜,以及从经济的角度谈谈胡萝卜的逆袭人生。这一期,我们将追寻胡萝卜在艺术史中的踪迹。
那些闪烁在暗处的胡萝卜虽毫不起眼,但承载着画面结构和叙事逻辑上的重要功能,让作品在大局上浑然一体,细微处耐人寻味。
本文选取了欧洲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分别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胡萝卜形象,探索其形象背后的历史变迁、艺术流派、情感表达和哲学诉求,串联起一段浓缩而多元的胡萝卜艺术史。
时代意识中的胡萝卜
🗓17世纪
📍荷兰
🎨文艺复兴时期
大家熟悉的橙色胡萝卜最早是由荷兰人在17世纪所驯化的。可见之前的研究:
胡萝卜:我原本不是橘色的哦|“未来食物共学小组”之胡萝卜3⃣️
17世纪的荷兰正值“黄金时代”,贸易、科学和艺术等领域都在蓬勃发展。为了逃离西班牙在荷兰南部的统治,大量商人向北迁移,小港口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加布里埃尔·梅曲就住在阿姆斯特丹一条繁忙的运河边,每天观察着画中的市集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当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蔬果。
在作品右下角,盛满蔬菜的篮子虽然处于画面的边缘,但与四周色彩偏暗的街景相比,十分夺人眼球,就像被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一样,与画面中心身穿白裙的妇人一起散发着戏剧性的光晕。
喧闹的市集打破了树荫下的静谧,同时被打破的还有荷兰社会中农业与商业、传统与现代、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作品细节
在荷兰对西班牙统治的抗争中,荷兰本土育种的胡萝卜以其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和脆甜的口感声名远播,帮助荷兰人树立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胡萝卜在作品中的出现,不仅是艺术家对现实场景的直接写照,而且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间接映射——时代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艺术家这个媒介体现在作品的细节中。
审美风格化的胡萝卜
🗓18世纪
📍法国
🎨洛可可风格
如果说上一幅作品是用浓重而跳跃的色彩,描绘的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写实风俗画,那么,弗朗索瓦·布歇的这幅人物写生则显得柔和而梦幻。
布歇是法国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宫廷画师,他常为贵族成员绘制肖像,将他们精美的衣着、复杂的配饰和奢华的宫廷环境细致入微地呈现在作品中,凸显其高人一等的尊贵地位。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最爱的情妇蓬帕杜夫人多次请布歇为自己绘制肖像
François Boucher, French, 1703-1770 | Portrait of Madame de Pompadour, 1756, oil on canvas, 212 x 164 cm | © Alte Pinakothek / Bayerische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与此同时,布歇也用同样的华丽技法描绘牧民、农夫等平民阶层形象,迎合其皇室雇主对于田园生活的浪漫化想象。
这件作品虽是小尺幅的粉彩习作,但布歇还是加入了多样的纹饰细节。男孩纤细而轻盈的发丝、泛有绸缎光泽的发带,以及层层交叠的衣领,都体现出布歇对于人物外貌衣着的精湛表现力。
布歇画中的人物通常手握权杖、书本、珠宝等象征性配件,而这件作品里的胡萝卜也恰恰代表了男孩的平民身份。
在布歇的笔下,即使是胡萝卜也散发着细腻的光泽,尤其是顶部的那簇缨子。现实生活中的胡萝卜缨子离开地面后很快就枯萎发黄,叶片之间也容易夹杂田间的泥土。而这件作品中的缨子则形态挺拔,甚至向上翘起,显得鲜活而有力。
作品细节
这金黄色、如花瓣一般盛开的叶片,脱离了胡萝卜的真实性,反而让人想起宫廷中装点的鸟类羽毛或瓷器上的雕花。这也正是洛可可风格历来的争议所在:它用过于浮夸的艺术手法掩盖了复杂的社会现实。
画面中的男孩和他手中的胡萝卜一起,透过艺术家粉饰太平的审美滤镜,成为了特权阶级眼中华而不实的观赏对象。
人性光辉下的胡萝卜
🗓19世纪
📍荷兰
🎨印象派
洛可可风格所描绘的浮华世界,正是文森特·梵高倾尽一生想要逃离的。出身于上流社会的梵高,成年后不久便决定放弃收入优渥的工作,深入乡间田野,与底层农民共同生活。
在这幅作品创作之际,他刚刚搬到荷兰北部的小镇尼嫩,以身边的村舍和农民作为题材潜心绘画。他拒绝学院里将石膏作为素描模型的练习方法,把眼光投向乡村里真实的人。这件作品就是一幅在田野间观察时的速写,主人公是一位正将胡萝卜从土地中拔出的农妇。
我们的视角与她弯下身子后的头部齐平,说明当时的梵高也许正蹲坐在田埂上,与四周的庄稼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看,她宽大的裙摆和厚重的臀腿占据了画面的主体。我们看不到学院派人体肖像中刻意理想化的肢体结构和肌肉线条,却在她衣着的褶皱和漫不经心的一撇中感受到一个农民在耕作中的勤劳姿态。
与上一幅习作一样,这件作品也定格在未完成的状态。在对胡萝卜的描绘中,两位艺术家同时把笔触放在了缨子上面。与布歇的精细刻画相比,梵高的缨子虽然也带有灵动的生命,但不足以替代人物本身的核心位置,只用寥寥几笔轻松带过,让我们很难把胡萝卜的线条与其周围的手脚和铲子区分开来。
小小的胡萝卜似乎成了农妇庞大身体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与她在同一片土地上顽强生存。
作品细节
梵高几年后移居法国,开始探索自然景观,但在创作寓意上始终围绕着人性的品质。比如这幅远近闻名的《向日葵》就是为了表达对友人的感恩。人是他终其一生的热情所在。
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向日葵,都是与之相关的人性品质的延伸,都是艺术家情感的寄托。
《向日葵》象征着梵高细腻的情感和执着的生命力
Vincent van Gogh, Dutch, 1853-1890 | Sunflowers, 1889, oil on canvas, 95 x 73 cm | ©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虚实世界间的胡萝卜
🗓20世纪
📍法国
🎨野兽派
Henri Matisse, French, 1869-1954 | Still Life with Vegetables, ca. 1905, 38.4 × 46 cm | © 2022 Succession H. Matisse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刷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艺术家们也不再局限于描绘肉眼所见的现实,转而探索抽象的表达方式。
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亨利·马蒂斯生活在法国南部,其作品中的器皿样式也遵循了当地传统,比如淡黄色的咖啡壶、深红色的水罐和蓝绿白相间的盘子。
马蒂斯这件作品中的静物取材于法国南部常见的家用器皿。图片来自网络
与追求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不同,马蒂斯延续了后印象主义中点彩画派对于色彩的研究,用反差强烈的色彩来构成粗重线条和扁平色块。
同样的红色水罐,在毕加索笔下成了几何图形的拼接。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 Glass and pitcher, oil on canvas, 33 x 41 cm | Musée Picasso
以画面中的胡萝卜为例。它根部的橙色与桌面的颜色相仿,其不同之处在于底部叠加的一层绿色。这层绿色贯穿于画面的各个角落,不仅组成了胡萝卜缨子和其他果蔬的绿色部分,而且还融入胡萝卜四周的平面,在白色颜料的遮盖下若隐若现。这些重复出现的色块让看似凌乱的构图呈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律。
作品细节
在缨子部分,马蒂斯没有把叶片根根勾画出来,而是依旧以色块为基础,利用笔刷本身的条状结构在它的左上角轻轻点缀。同样地,胡萝卜根部与缨子之间通常夹杂泥土的部分变成了一条简单的黑色弧线,既放映了现实中胡萝卜的圆弧形结构,又在色块的堆叠间显得突兀而刻意。
这恰恰是艺术家的初衷:先用精炼的笔触来唤起人们脑海中对物体的印象,再用失真的色彩和构图来打破这种联想,最终呈现平面与立体、虚构与现实之间紧密相连又相互对立的复杂关系。
引用文献:
Boy with a Carrot.检索来源: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35692/boy-with-a-carrot Le marché aux herbes d'Amsterdam. 检索来源: Louvre Collections: 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ark:/53355/cl010062140 Painting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2007).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till Life with Vegetables. 检索来源: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89991
(感谢“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所有成员的贡献,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社群小伙伴的协力。)
“未来食物共学小组”之胡萝卜小组成员
泛泛 /饮食人类学预备学生,自由职业者,农场生活爱好者。前咨询顾问、品牌传播从业者、公益和社会创新领域参与和观察者,希望探究食物和身体、权力、情感、文化之间的关联。
轶宁 /编辑、自由撰稿,您好奇的“学生”,只想记录真实的故事。
Yao /园林史和景观理论研习者,希望从植物人文(Plant Humanities)的非人中心视角探索未来食物。
许辰佳 /野路子经验玄学家,经由食物触碰他者与更广阔的天地
方晨初 /喜欢植物(特别是带香气的)但容易把植物养死。目前在一个独立艺术和出版机构努力做着一些围绕着“地方”的活动。
Yellow /自由撰稿人,希望透过现代科技探索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Eva /植物性饮食探索者,以营销的眼光观察食物和经济、文化以及未来科技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之路。
许梦辰 /大学主修艺术史,想把美的东西看清;毕业后进入画廊工作,却又看花了眼。于是决定少看一点,近看一点,看到脚下的土地,看到身边的人。
jianwen /自由摄影、策划、写作,以食物为原点重新看待生命之间的关系
Jing /“明日之路”发起人,探索解困式报道的前媒体人,行动派,希望从知识传播、社会创新、青年社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未来食物。
如果你也对“未来食物共学小组”感兴趣,欢迎和我们联系。来信请附上:自我介绍+感兴趣的食物议题+擅长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这个小组需要有强烈的兴趣,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请三思而后行哦~~
roadtotomorrow@163.com